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翡翠造假的常見手段
典當知識

翡翠造假的常見手段

發(fā)布時間:16-07-18  點擊數(shù):

        人工處理翡翠在市場上被稱為翡翠B貨、C貨或B+C貨。翡翠B貨是利用種質差、顆粒粗、有雜質的翡翠原料經強酸浸泡,蝕溶去內部雜質,再通過有機膠充填使其透明度提高的翡翠制品;翡翠C貨是指人工染色的翡翠制品;翡翠B+C貨則是指B貨和C貨兩者的綜合,即經強酸浸蝕和染色后,再注膠無色或有色膠的翡翠制品。隨著翡翠市場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傳統(tǒng)的人工處理翡翠已有一定認識,相對容易鑒別,但隨著處理手段不斷推陳出新,模仿翡翠A貨可以達到十分逼真的地步,讓人防不勝防。在此,介紹一些目前市場上比較常見、又容易讓人上當受騙的最新人工處理翡翠趨勢和品種特征。
  首先是翡翠手鐲注膠由低強度有機膠向高強度有機膠變化。翡翠注膠是使B貨或B+C貨透明度得以提高的關鍵。過去翡翠手鐲的B貨注膠主要是一般的樹脂類有機膠,其強度低,硬度不高,但流動性好,易于充填,該翡翠B貨往往表面光澤不強,敲擊聲音比較沉悶,相對容易鑒別;當今的B貨翡翠充填的有機膠強度相對要高,導致翡翠B貨也顯示比較強的光澤,敲擊聲音也比較清脆,與A貨相差無幾。所以,僅僅根據翡翠光澤強弱和敲擊聲音的清脆與否來直觀判斷翡翠是否為A貨、B貨或B+C貨,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是處理翡翠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轉變。最早的翡翠B貨主要是用一種稱為“八三玉”的翡翠原料進行加工制作,由于該原料結晶顆粒較粗,結構松散,價格便宜,比較容易制作B貨,使得“八三玉”也成為翡翠B貨的代名詞。處理的“八三玉”特點是透明度高,多少都帶一點紫羅蘭色調,綠色呈斑塊出現(xiàn),主要為角閃石類礦物致色,顏色顯灰綠色或暗綠色,并且硬度低,往往拋光后向內凹陷,且光澤也較差。目前,由于“八三玉”在市場上的大量出現(xiàn),已為人們所熟悉,比較容易被鑒別出來,使得近年來制作翡翠B貨的原料已逐漸多元化,只要是結晶顆粒粗大、結構松散、透明度差的翡翠原料,都被廣泛用來制作翡翠B貨,如豆種、干白地、油青種以及鐵龍生等翡翠及相關品種。因此,對于翡翠B貨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tǒng)的“八三玉”觀念上。
  再次是由單一的C貨向B+C貨變化。對于常見的染色翡翠(C貨),由于染色的色料主要集中于翡翠裂隙之中,一般以觀察色料在翡翠中呈絲網狀分布為特征。但B+C貨是先染色后注膠,或加注有色膠,在注膠過程中,會使染料顏色淡化以及趨向于均勻,從而在染色部位往往無法看出色料呈絲網狀分布的特征,給染色翡翠的鑒別增加了難度。
  還有染色由模仿高品質的翠綠色翡翠向模仿低品質油青色和藍水翡翠方向變化。以往的翡翠染色主要是染翠綠色顏色,模仿高品質翡翠,顏色比較鮮艷,只要根據染料的網狀分布特征和在分光鏡下在紅區(qū)會出現(xiàn)一條明顯的吸收帶,就可以比較容易地與翡翠A貨區(qū)分開來。但現(xiàn)今的染色翡翠有逐漸往低品質翡翠顏色方向發(fā)展,染色不是染成翠綠色,而是主要模仿油青種或藍水翡翠,染成灰綠色、暗綠色或藍綠色。由于油青種和藍水的翡翠本身價值不高,人們往往不會懷疑是被染過色,利用分光鏡觀察也看不到紅區(qū)特征的染色吸收帶,很容易上當。
  另外從整體染色到局部染色——仿飄藍花也需警惕。過去的翡翠染色往往是整體染色,整塊料都帶有染色特征,而目前市面上出現(xiàn)了局部染色的翡翠,顏色不是翠綠色,而是灰綠或藍綠,顏色呈點狀、條帶狀分布,猶如色根一般,稍有一絲疏忽,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原生飄藍花翡翠。
  總而言之,現(xiàn)代人工處理翡翠的發(fā)展也給翡翠鑒別帶來了新的難題,但在鑒別時只要仔細觀察,注意典型特征,還是可以區(qū)分的:翡翠A貨有色部位透明度往往要高于無色部位,光澤明亮,圓潤,敲擊聲音清脆,似金屬聲音,反觀表面可以見到“橘皮紋”,紫外熒光燈下顯示惰性;一些翡翠B貨盡管可以顯示較好的光澤和清脆的聲音,但內部結構松散,礦物顆粒粗大,用放大鏡觀察,表面會出現(xiàn)B貨特有的酸蝕紋結構,且在紫外燈下會發(fā)出明顯熒光;翡翠C貨、B+C貨顏色發(fā)散,不成形,無色根,有色和無色的部位透明度基本一致,并且呈現(xiàn)逐漸過渡。
  翡翠市場在不斷發(fā)展和變化,人工處理翡翠的技術和品種也在不斷地進步,這就要求我們要能夠不斷地了解市場動態(tài),掌握最新信息,在鑒別翡翠時需要格外小心,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自己在市場運作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在線客服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咨詢電話:
0371-23111558

微信號:rtdd2013

掃描微信二維碼,
直接面對面辦理業(yè)務